最新网址:xfeduc.com
字:
关灯 护眼

第 113 章

“好多人那边应该是少数民族吧那个头巾”毛思嘉到处张望, 民族大学这边人来人往,好像比北大那边还多人的样子。

其实只是因为在北京大学那边花了不少时间,到民族大学这边已经是人最多的时候了。

民族大学就和他的名字一样, 少数民族学生比例相比普通学校是要高一些的。不过没有毛思嘉想象中穿民族服装的学生, 大家穿的衣服都差不多, 最多就是一些细节地方让人知道他们是少数民族的。

如果说几十年后少数民族的年轻人还会在重要的日子穿传统服饰,现在就少见了条件艰苦的情况下,那些色彩斑斓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就成了奢望了。反而是老一辈们有一些传统服饰, 是年轻时手制的。

就和之前毛思嘉一样,孙继东也是报名之后就分配了宿舍。不同在于他这个八人宿舍舍友都到了八人宿舍这个时候已经算是很好的条件了事实上毛思嘉住的十人寝也不是最差的, 十二人寝, 或者往一间大一些的房间塞更多人,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对于孙继东有一大家子来送,大家羡慕之余并不惊讶。外地来的是没有这个条件, 如果是本地学生的话, 家里出个大学生不容易, 一大家子来送也算正常。

至于说孙继东已经结婚, 这就更不成问题如果说女孩子已经结婚的来读大学还少一些, 毕竟在当下, 甚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女孩子都被默认应该多为家庭奉献一些的。如果夫妻两个非要有一个辞工回去照顾家庭, 只要不是女方收入比男方高出太多,主流都是女方辞职的。

以现在的情况来说,结了婚, 特别是有了孩子的女人,哪怕还年轻,哪怕还有改变命运的勇气,也会因为各方面的牵绊止住步伐。只有极少数的女性,能够在这种时候依旧毅然决然地选择上大学。

而男人这边就不同了,好多这些年被耽误了的,年龄在三十几岁的也来考大学了结婚有孩子了很常见。

孙继东宿舍里八个人,除了他之外就有两个有孩子的,结了婚的就更多了。

两个有孩子的有一个是北京人,不过多年前上山下乡去了,这一次考上大学也正好带着妻儿回来给父母看。这会儿来上学,妻儿也在身边也是让妻子看看自己学校、了解一下他生活的地方。

“我倒是想让玉凤留在北京,别的不说,见她见孩子都方便。而且孩子长大了在北京也好得多,留在山里和那里的孩子一样没条件学习也太就是留下来难。她住下来不难,我家有地方给她住,暂住证也能想想办法,但是粮食关系怎么办呢还有工作”这个舍友名叫张永峰,和孙继东同岁,当年也是同一届被耽误的高三生。

一毕业就没有高考了,两人坐在一起也很有话说。

张永峰家里条件算是不错的,但他还是像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上山下乡去了,而现在的问题也不是钱能够解决的或者说钱不够。如果真的钱足够,这些问题也不是问题了。他老婆玉凤和孩子都可以留下来,粮食就买黑、市粮就可以了,总不至于活不下去。

“兄弟,你就好了,不用想这些事儿”说着张永峰还和毛思嘉点了点头。

毛思嘉笑了笑“运气好,我是70届的。”

张永峰露出了然的神情“70届啊那是真的运气好了。”

这几年的年轻人都得离开城市,除开极少数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存留外几乎没有例外。也只有70届运气好,竟然都留下了,之前之后都不是这样的

“也不只是运气,思嘉是独生子女。”孙继东补充了一句。

“你现在在北京工作那继东以后读大学,可能就要靠你一个人张罗家里了。”张永峰随口问道。

“我也读大学之前已经报道了。”毛思嘉微笑。

张永峰看看毛思嘉,又看看孙继东,这下是真的忍不住露出羡慕的表情了“你们夫妻两个真是、真是要是玉凤也能考上大学就好了,我现在忧虑的这些事儿都不是事儿了。”

确实,考上大学的话一切关系都会转到学校,他之前担忧的事情自然全都烟消云散。

只是考上大学又谈何容易呢以这个时候的大学录取率来看,真的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他老婆玉凤并不算文盲,但也就是个小学毕业,想要和其他人竞争上大学的机会,实在是太渺茫了。

寝室里未来四年的室友相互寒暄,帮着孙继东安排好了寝室里的事,又看了看学校,两边的大人就离开了他们也是看出来了,有长辈在,这些小辈总是有些放不开。这个时候也不兴报名的家长请孩子们下馆子吃饭,差不多时候他们就自己搭车回去了。

至于毛思嘉则是留了下来主要是玉凤还有另外一个本地人的妻子也在,她正好可以一起,她要是提前走了反而不美。

“我们去食堂一起吃个饭吧”有人提议。

学生们都到了,食堂当然已经开张。

交了粮票和钱,每个人都买了一些食物。民族大学的食堂不错,大概是为了照顾少数民族学生,如今很少见食堂做的一些菜这里也有。

孙继东帮毛思嘉打饭去了,毛思嘉就和另外两个家属一起占位置,等着孙继东和他的室友回来。

就在这时,有人在她身后喊了一声“毛思嘉”

毛思嘉回头,有一瞬间的疑惑,然后很快认出了这是谁,惊喜道“孟新民怎么是你”

孟新民,毛思嘉的老同学了想当年两人还是一起排演节目的呢毛思嘉弹手风琴,他就拉小提琴。

当初分配的时候孟新民进了工厂,到这里都还挺好的,但后来他们工厂搬迁到外地去了这种事在这个年代很常见,有可能只是为了利用其他地方的优秀资源,也可能是帮扶地方经济什么的。

而这种搬迁可不是搬个机器那么简单,领导班子,甚至工人也常常是一起走。这是因为这个时候培养合格工人并不容易,到了当地再去弄个一两万合格工人进来这个时候一个规模够大的厂子,有一两万工人并不稀奇,这实属做梦

再者说了,这一两万工人不带走而是留下来,那岂不是意味着要重新给他们安排工作这又不是几十年后,一个超大城市安排一两万人的工作就跟喝水一样简单这个时候给一两万人城市工作编制,那可真是要了亲命了

推荐阅读: 快穿之今天有好戏看么 传奇药农 真欧皇以貌服人[综武侠] 天生般配 四级没过之后[西幻] 我和无惨比命长 未婚夫到底做错了什么![快穿] 在被迫成为风水先生的日子里 外星女的娱乐圈日常 我把反派壕倒了[穿书]